中國電動車產業高速發展,在國際市場的佔有率持續增加,勢如破竹,非但美國及日本感受到威脅,歐盟亦慌起來,要針對中國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好明顯來者不善。中國電動車在基礎技術及電池等完善產業鏈配套領先全球已不容置疑,但低價攻國際市場鬥銷量不是終極目標,爭奪智能化汽車制式主導權才是主戰場,因這關係到未來新經濟時代下的智能化生活標準。有心理準備,中美在此戰必有惡鬥,美歐日組聯盟夾擊中國也是必然用上的大戰略,中國別無他選,只有加快發展,用實力取勝!

過去數十年,全球汽車工業都是歐美的天下,後起之秀的日本,也是美國在亞洲的重要盟友。由於傳統汽車工業技術含金量高,中國要趕上,改革開放以來是藉着勞動力優勢,以與外資組合營企業的方式來取得生產技術,扶助產業發展,而外國車廠亦得以藉此進入高增長的中國市場,互惠互利。

不過,中國並不滿足做代工,早在2001年已率先啟動汽車重大科技專項,以燃料電池、混合動力和純電動汽車為「三縱」,多能源動力總成控制、驅動電機和動力蓄電池為「三橫」的發展格局;2007年開始將新能源汽車規範生產,8年後中國電動車落實產業化,成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2018年,美國最大電動車公司落戶上海。如今,電動車非但已成為內地汽車銷售主流,中國產電動車亦行銷世界各地,而兩家中國電池廠更已佔去全球電動車電池銷售逾半份額,反映中國的汽車業改革,是過去廿多年努力發展下來的戰略成果。

美國與歐洲都不願失去中國龐大的汽車市場,卻要設法收窄與中國的競爭差距,一方面威逼利誘本地車廠歸國生產,二則祭出反補貼等藉口,打壓中國產汽車的海外銷售,再用回當年中國的發展方式,讓中國車企在歐美設廠生產,請當地勞工創造就業,分享生產技術,可謂風水輪流轉。

如今美國聯合日本及南韓等盟友,統一應用北美的充電技術標準,明顯是要在電動車配套產業上鞏固話語權。不過,在電動車電池領域上,中國在原材料、生產技術及成本上坐享先機,到底未來電動車配套制式是否要一分為二,兩大陣營有不同技術要求,關係到的不只是汽車業,還有5G甚至6G流動通訊技術及晶片業等的發展,更直接講就是科技戰的一部分。

事實上,新能源汽車產業戰,不僅僅在於汽車產銷量,皆因汽車智能化的龐大產業,包括車聯網、自動駕駛等發展,關係到新經濟時代下數碼化、電動化、智能化、生物科技等應用所催生出的新生活模式,也關係到未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數碼貨幣等新興產業的制式標準,故必然是中美逐鹿之地。

由十八世紀至今,全球已歷經3次工業革命,分別是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訊息時代,現時正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圍繞的是應用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應用,將顛覆世界。這個背景之下,兩強爭霸,事必有因,且非數以十年計的時間,難分勝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