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海貴金屬平台:銀行金融科技PK互聯網巨子,勝算如何
金銀海貴金屬平台發現,2015年以來,銀行密集建立金融科技子公司,迄今已有10家之多。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與轉型金融科技渠道的互聯網巨子狹路相逢,二者PK,勝負幾許呢?
2017年以來,互聯網巨子轉型科技敞开渠道,整體上就是“內用流量、外示科技”。可互聯網巨子做起來順手的事,於銀行則難上加難:
一則是銀行沒有自主場景,缺少流量協作的樞紐,資金拆借層面雖有協作,但間隔科技太遠;
二則是心態問題,銀行大講敞开銀行战略,特指敞开自家的產品,沒人樂意敞开自家用戶和數據,在整體保守的文化下,也沒人樂意承擔諸如“爲競爭對手導流的內部責備”和“數據走漏”等潛在風險。
就這幾家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的輸出途徑看,大致有三類,各個不同,卻都不觸及流量和用戶的輸出。
一類主打科技輸出,做體系供給商。如招銀雲創,聚集供給金融根底雲服務、雲安全服務、金融IT SaaS服務、IT咨詢服務和根底運維服務一系列雲核算服務。
 
一類是科技+事務兩條腿走路,以處理事務痛點爲突破口,輸出科技才能。如金融壹账通,旗下移動銀行、智能營銷、智能風控、供應鏈金融、壹企銀、智能閃賠、資產負債辦理、ABS生態圈、壹資管、銀行中心雲等產品,聚集事務處理方案,而非底層體系架構。
還有一類另闢蹊徑,主打企業和政府客戶。如工銀科技,以金融科技爲手法,聚集職業客戶、政務服務等金融場景建造,展开技術創新、軟件研發和產品運營。
無論哪一類,都缺少事務樞紐的助力,沒有事務樞紐,也就沒有數據粘合,而數據是科技的原材料,不能以數據爲橋梁,金融科技的輸出推行,談何容易。即便達成協作,銀行金融科技公司也僅限於IT服務商的角色,間隔生態融合的抱負目標還有很大距離。
所以,金融科技子公司以體系輸出爲拳頭產品,恐怕扛不起中小銀行轉型升級的擔子。這兒再舉一個例子。
興業銀行的銀銀渠道在業界久負盛名,這個成功也並非全以科技制勝。
興業銀行於2007年推出銀銀渠道,主打中小銀行櫃面資源共享,歸於科技輸出的早期形式。據時任同業部總經理鄭新林回想,最初幾年推行銀銀渠道很辛苦,方案都講吐了,作用有限。真正讓銀銀渠道上量的,反而是監管有關第三方存管的規定。
“2006到2007年的大牛市資金如滔滔江水匯入股市。而第三方存管銀行的資格證監會只頒布20多張車牌,本來許多做了銀證轉账的中小銀行沒有取得第三方存管事務資格,意味着要失掉很多客戶和爲資本市場服務的才能。
銀銀渠道巧妙地規劃出兩家銀行結算账戶直聯的形式,讓第三方存管銀行的結算账戶成爲中心過渡账戶,成功對接證券公司和大量失掉存管資格的中小銀行。這種直聯形式首先在東莞農商行上线,兩年之內推行上百家中小銀行,順便把櫃面體系也連上了。”
一招鮮,喫遍天。仍以西安銀行爲例,2014年與興業銀行協作,切入點也是第三方存管事務,截止2018年6月,已借助銀銀渠道接入96家主流券商。
問題是,缺少事務樞紐和數據樞紐的體系輸出,浸透帶動作用畢竟受限。當西安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尋覓協作夥伴時,找的卻是螞蟻金服。
做IT體系服務商,易;做金融科技服務商,難。
銀行金融科技子公司,仍負重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