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充當了國際貨幣,是國際貨幣制度的基礎。這一時期的國際金本位制度是建立在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國內都實行金鑄幣本位制的基礎之上,其典型的特徵是金幣可以自由鑄造、自由兌換,以及黃金自由進出口。由於金幣可以自由鑄造,金幣的面值與黃金含量就能始終保持一致,金幣的數量就能自發地滿足流通中的需要;由於金幣可以自由兌換,各種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就能夠穩定地代表一定數量的黃金進行流通,從而保持幣值的穩定;由於黃金可以自由進出口,就能夠保持本幣匯率的穩定。所以一般認爲,金本位制是一種穩定的貨幣制度。
 
 
各國貨幣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的含金量比例決定。因爲金鑄幣本位條件下金幣的自由交換、自由鑄造和黃金的自由輸出入將保證使外匯市場上匯率的波動維持在由金平價和黃金運輸費用所決定的黃金輸送點以內。實際上,英國、美國、法國、德國等主要國家貨幣的匯率平價自1880—1914年間,35年內一直沒發生變動,從未升值或貶值。所以國際金本位是嚴格的固定匯率制,這是個重要的特點。
 
國際金本位有自動調節國際收支的機制。即英國經濟學家休漠於1752年最先提出的“價格—鑄幣流動機制。爲了讓國際金本位發揮作用,特別是發揮自動調節的作用,各國必須遵守三項原則:一是要把本國貨幣與一定數量的黃金固定下來,並隨時可以兌換黃金;二是黃金可以自由輸出與輸入,各國金融當局應隨時按官方比價無限制地买賣黃金和外匯,三是中央銀行或其他貨幣機構發行鈔票必須有一定的黃金准備。這樣國內貨幣供給將因黃金流入而增加,因黃金流出而減少。
 
金本位制就是以黃金爲本位幣的貨幣制度。在金本位制下,或每單位的貨幣價值等同於若幹重量的黃金(即貨幣含金量);當不同國家使用金本位時,國家之間的匯率由它們各自貨幣的含金量之比--金平價(Gold Parity)來決定。金本位制於19世紀中期开始盛行。在歷史上,曾有過三種形式的金本位制:金幣本位制、金塊本位制、金匯兌本位制。其中金幣本位制是最典型的形式,就狹義來說,金本位制即指該種貨幣制度。
 
金本位制度的崩潰,對國際金融乃至世界經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爲各國普遍貨幣貶值、推行通貨膨脹政策打开了方便之門。
 
這是因爲廢除金本位制後,各國爲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軍備战,會濫發不兌換的紙幣,加速經常性的通貨膨脹,不僅使各國貸幣流通和信用制度遭到破壞,而且加劇了各國出口貿易的萎縮及國際收支的惡化。
 
(2)導致匯價的劇烈波動,衝擊着世界匯率制度。
 
在金本位制度下,各國貨幣的對內價值和對外價值大體上是一致的,貨幣之間的比價比較穩定,匯率制度也有較爲堅實的基礎。但各國流通紙幣後,匯率的決定過程變得復雜了,國際收支狀況和通貨膨脹引起的供求變化,對匯率起着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影響了匯率制度,影響了國際貨幣金融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