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olid新堅固:中國減持百億美債,是考慮“去美元化”嗎?
NewSolid報道,截至今年3月末中國持有美債1.12萬億美元,持倉規模創2017年5月以來新低。就在去年,俄羅斯和土耳其大量拋售了美債,並退出了美債主要持有國的行列,其中俄羅斯還不斷增持黃金儲備。這是否意味着是“去美元化”的开始?中國是否也要开始“去美元化”?
美債有可能成爲重磅“武器”的邏輯在於,如果美債遭大幅拋售,價格就會暴跌,短期內會擡高美國社會融資成本;其次,美債收益率作爲美國的無風險收益率,如果收益率暴漲,就會整體推高美國國內的市場利率,從而導致融資成本短時間大幅走高。
然而,對這一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也不在少數。
美國咨詢公司Strategas固定收益研究主管Thomas Tzitzouris在一份客戶報告中指出:拋售美國國債對龐大的國債市場影響可能不大。Tzitzouris 估計,5000億美元的清算將使收益率提高約30個基點,也就是0.3個百分點,進一步的出售不太可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因爲較高的收益率會吸引來自日本、澳大利亞、韓國和歐元區的其他國際买家。
英國《金融時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此前接受採訪時表示,中國拋售美債並不是很大的威脅。首先,拋售後會有很多买方愿意接盤,如果有必要,美聯儲都可以买。對美聯儲來說买本國國債不是什么難事,雖然眼下美聯儲不會這么做。其次,美債價格下跌,中國便會虧損,這也會損害中國的利益。中國最近也在減持,外儲略有下降。因此長期來看,中國可能不會再买新的美債,不再爲美國的赤字“埋單”。
多位國內專家學者也向NewSolid表示,眼前進行大幅減持和拋售並非明智之舉,但並不意味着“去美元化”作爲一個長期策略。

京東數字科技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認爲,對中國來說當前階段如果大量減持,對中國的負面影響也不少。如果不購买美債轉而持有人民幣,那么中國不僅要面臨外匯儲備下降,匯率風險上升不算,人民幣升值的概率也很大,這對當前中國國內形勢也不利。如果將大幅拋售的美債換成歐元、日元,則會導致這些貨幣升值,這些國家未必愿意接受,所以就當前的局面來看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可能會更大;對美國的影響在於,美元利率會上行,但美國的應對策略則將是由美聯儲來購买這些國債。因此,如果當前階段採取這樣的措施,對中國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大於美國。
西班牙對外銀行亞洲研究部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也表示,他相信中國不會在當前採取大量拋售美債的措施,因爲這相當於幹預了對方的金融市場,那么未來的局面可能會是不可控的,造成的麻煩可能會比當前更大。夏樂指出,目前已經看到中國減少了對美債的購买,中國需要更多的“武器”來維持匯率穩定。從長期來看,中國可以把外匯儲備投資分散化,外匯儲備最好能夠服務實體經濟,所以如果當前的局勢持續下去,最佳的選擇就是逐漸降低對美元的持有量。但夏樂強調,這不是當前的“武器”,而是長期的策略調整。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余淼傑也稱,盡管眼下他並不支持大量拋售美債,但是他認爲,從長期來看必須要去美元化,加快進行人民幣的國際化建設,進行更多的貨幣互換。當前中國與35個國家有貨幣互換,仍可以逐步提升貨幣互換的數量與規模。“一定要堅持去美元化和人民幣的國際化,而第一步就是人民幣的貨幣互換。”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林毅夫在去年曾撰文指出,美國政府的債券回報率非常低,如果去除通貨膨脹是負利率。美國股票市場泡沫很大,風險很高。如果中國將3萬億美元外匯儲備當中的一部分資金可以用來做“一帶一路”沿线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資金。只要這些項目選擇好,回報率會相當高,可以實現雙贏。
余淼傑對此觀點表示認同,從投資收益的角度來看,美債也並非唯一的選擇,對歐元、日元、英鎊的產品都可以持有。“必須需要做好未雨綢繆,必須將多元配置作爲一個長期战略。”余淼傑強調說。
余淼傑指出,有些國家政治風險和匯率風險不是很高,作爲投資標的是比較好的,比如歐盟、日本、韓國的國債等。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國際金融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鞠建東則強調,國際貨幣體系的改變是個漸進的過程,將“去美元化”作爲一個長期策略,首先要做的就是跨境資本流通正常化,既能防範金融危機,又要保證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的互聯互通要常態化。鞠建東指出,全球經濟已經形成美國、歐洲、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但是美元主導全球貨幣體系,美元作爲儲備貨幣的局面在過去20年中卻變化不大。
“全球的經濟基礎已經改變,但是上層建築未變,這當中的矛盾一直是存在的,如果上層建築要反映經濟基礎的話,美元主導的局面遲早是需要改變的,但是現在還沒有可替代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