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晟私募:教你如何預防投資理財陷阱騙局

融晟私募指出,投資理財是門技術活,辨識金融騙局更是技術中的技術活,融晟私募認爲,在如今互聯網信息橫行的時代,信息的傳播並沒有使我們起到謹慎的作用,反而越來越多的人深陷騙局當中,讓人分不清投資與騙局。在此筆者特地總結了識別騙局的一些方法,讓投資者們來擦亮眼睛。
第一,謹防高收益低風險。縱觀歷史上的金融騙局,其實不難看出一個規律,那就是承諾低風險高收益高回報,最典型的就是MMM平台,月收益率竟可達30%,而國內平台類似泛亞、e租寶,年收益率均在9%到14%不等,對比當時的銀行活期僅0.3%,銀行與券商自發理財產品的年收益率也不過在3%到5%不等,這么一看就會發現這些金融騙局的收益率確實是高得讓人難以置信,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它們的資金是隨存隨取。有過投資經驗的人都知道,收益和風險從來都是成正比關系,和流動性成反比關系的,然而還是有不少投資者抱着僥幸和貪婪的心理栽了進去,最後只能落個血本無歸的窘境。
  第二,謹防公司信息變更。泛亞在出事之前,負責人單九良將法定代表人變更爲其哥哥單冶良,身邊的親信也相繼辭任;e租寶的母公司鈺誠集團,在出事前將法定代表人由實際控制人丁寧改爲高俊俊,注冊金亦從1000萬徒增至50億元;大大集團法定代表人和公司名稱已換了7次,實繳資金爲零。關於公司的資料在網絡和工商局裏一查便一清二楚,對於一個企業來說,當然法定代表人變更是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對於一個正在急速發展起來的企業而言,在這敏感時期做信息變更,不得不讓投資者們謹慎。
  第三,謹慎銀行"飛單"。銀行作爲正規的金融機構,按理說是不會出現金融騙局,可就是有一些銀行員工會被投資公司的高傭金所誘惑,私自與其"合作",以銀行的名義銷售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並過分誇大收益導致投資者上當,中年婦女和老年人尤其是重災區。識別是否銀行產品很簡單,首先是收益率,筆者前面已經提到,銀行自發理財產品年收益率在3%到5%不等,若是過高的收益率,就要开始謹慎了;其次就是產品的合同條款裏的當事人是否有銀行參與,在最後籤名頁是否有銀行的蓋章以及印章是否真實;最後就是產品的本質,產品是否保本、資金投向、收益以及期限等等。
  第四,謹防"原始股"。如今受到"股權投資"概念的衝擊,不少人开始打着原始股的旗號四處招搖撞騙,筆者就曾接到過這樣的推薦電話,大意是一家上海的公司准備借北京一家公司的殼上新三板,現在有機會能拿到那家公司的原始股。在此筆者只能一笑而過,先不說你借殼成功的概率有多大,就以新三板的成交量來說,能夠出手已經很不錯了。一般來說,除非你是准上市公司的內部員工或高層人員,又或者是與准上市公司的战略投資者,否則普通人是難以拿到准上市公司的原始股,以公司上市後的可觀利潤來說,甩賣原始股實在是一個愚蠢的行爲。
  第五,謹防"假企業"。有不少的公司會在名字中加入"信托"或"投資管理"等字樣誤導投資者,要謹記目前全國只有68家信托公司且信息均可以通過網站去查詢的,而投資管理公司的信息及產品更是可以在基金業協會網站上查到,要注意這些公司是否有發行基金的牌照以及有哪些發行的基金,在投資時不妨先做好這些工作。
  投資理財,忌的就是一個"貪"字,有句話說"你貪的是人家的利息,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擦亮眼睛來投資,才不會栽倒在金融騙局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