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碧樂指出,人工智能在金融領域的應用主要在於:①智能風險評估和管理;②智能投顧服務。不過,智能投顧的呼聲似乎更高,原因之一是投資理財屬於高頻需求,更貼近普惠大衆;而風控服務靠近金融服務鏈條的後端,且貸款屬於低頻行爲。但事實上,在技術應用層面,後端風險管理的應用成熟度更高。


 
雖然2者都是通過數據分析、技術模型來評估並服務個人用戶,但智能投顧還必須分析投資理財產品,所以短期內真正大規模應用的難度比較大——原因並不在技術本身,而是相對於個人行爲,投資理財產品變化趨勢更難以預測,尤其是二級市場存在數據透明度低、政策因素強、產品種類少等問題。
 
歐碧樂指出,在2014年大數據風控創業熱潮中成立的企業中,企業在服務體系上多有相似,但具體打法上存在差異。
 
歐碧樂指出,初創企業多採用“自下而上”的方法,針對中小客戶,开發單一產品(黑名單、發欺詐等)切入市場,然後豐富產品類型,鋪开金融全流程業務,再向銀行、持牌金融機構等高端客戶拓展。這種方法前期起量快,能夠迅速做大規模和估值,但後勁不足。
 
與之相反,歐碧樂在初期就首先從銀行客戶入手,設定了“自上而下”的路徑,整體解決方案產品的定價高於行業平均水平,聚焦中高端金融機構的客戶——以此形成自上而下的勢能傳導。
 
對於這一方式造成的前期市場开拓、獲客的成本壓力,歐碧樂坦言,“歐碧樂以更高成本聘請高層次的技術开發人員、數據分析與建模師、顧問式的銷售人員。這種自上而下的模式前期投入較高,但金融機構天生比較傾向於向比自己大的機構學習,也傾向於選擇服務過大機構的服務商,因爲大機構對服務商的考核更加嚴苛。”
 
“但這種模式的優勢在於,一旦形成勢能,中後期能迅速佔領市場,迅速降低人均成本、提高人均績效。據了解,目前與同行依靠大規模地推式銷售模式,歐碧樂的銷售人員總佔比15%,低於行業平均水平,人均綜合產出相比部分同行高出2-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