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持續影響內地經濟活動,困擾內外企業,惟疫情終非長久患,今冬若未見全球大規模變種致疫情反彈,料將迎來審視動態清零防疫政策的契機。內地經濟刻下雖遇挑戰,惟卻擁有扭轉形勢的政策主導權。相比西方經濟高通脹和資產泡沫「禍水」正在全球擴散,中國在這個時候放慢需求,既避免捲入進口通脹的漩渦,亦有利推行各種內部改革,長遠構建更穩健的經濟發展基礎,這才是留住外資的最有力條件。在迎面而來的經濟新周期,中美經濟就如站在搖搖板的高低兩端,資金押注實不難作決定。

隨着中美博弈徹底改變全球化產業鏈分布、持續逾兩年的疫情打擊國際供應鏈,再加上俄烏戰爭,讓全球能源及糧食供應格局起了巨變,令這數十年全球化下世界經濟賴以發展的基礎不再。再加上美國超寬鬆貨幣政策後遺症浮現,抗通脹已成為全球治理的共同議題。
能源危機令歐洲經濟弱上加弱,政經動盪只怕會接踵而來,前景難以樂觀。若歐洲堅持與美國走反全球化路線,違背自由市場發展,繼續在國際上搞圍堵,只會一步步走進「火坑」。反而美國能源業大做歐洲生意發大財,能源企業都在增加資本投資。另方面,聯儲局不斷加息抗通脹,美元強勢打擊非美貨幣表現,歐元弱勢讓人慘不忍睹。

再看眼前美國股、樓等資產價格處於高位,強美元似無敵手,可當對美企境外業務匯兌收益的不利影響浮現,美國人將會發現要為強美元付出沉重代價,明年美國經濟步入衰退也是大概率的事,加息收水最終將戳破資產泡沫。所以說,歐美經濟是難兄難弟,累鬥累。
基本上,美國的全球戰略已成功弱化歐洲這西方對手,而中國就被美國視為最難對付的敵人。事實上,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在全球消費、製造和貿易擁有主導地位,故見中美貿易戰開打5年,兩國仍然是各自的主要貿易夥伴,不少美企仍在努力深耕內地市場。再看近年美國對華實施各項制裁「黑名單」和技術圍堵,可中國的關鍵技術企業仍然生存,中國製造業並未有因此而倒下,反映中美脫鈎根本就不切實際。

中國這兩年在防疫期間為熾熱的經濟「急煞車」,積極梳理主要物資供需,有力控制物價穩定,並主動治理科企壟斷及內房泡沫等威脅可持續發展的隱患,引導資金回流實體經濟。對比歐美經濟的高危,中國經濟誠然處於相對穩健的狀態。全球資金是要飛蛾撲蝶,抑或把握低位布局良機,且拭目以待。

危機中育新機,變局中開新局。過去外資入華主要側重貿易與製造業,隨着內地深化改革,產業升級轉型,有望迎來金融及服務業的黃金機遇。在中概股審計問題上一直喊打的美國,最終還是與華簽協議,在在說明紐約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不能排除中國企業的道理。中美在傳統經濟領域的治理成果將逐步顯差異,未來中國在數碼化及低碳時代等全球治理上將擁有更合理的話語權,只要保持門戶常開,堅持改革,將能為全球資金提供安身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