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理財,很多人第一時間將之與投資、炒股畫上等號。事實上,理財和投資的本質並不相同,可惜有不少人在理財的過程中常常弄錯,以致未能達到財務穩定安全的目的,令自己「慢性變窮」。今次列舉了10個常見的錯誤理財觀,如果你有的話,一定要及早改正。

【1.缺錢不能儲蓄】

許多人普遍都有一個錯誤的觀點,認為沒有錢就無法理財,尤其是對於剛踏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更易有此誤解。其實,愈窮就更應該學會理財,愈早掌握理財技巧,可累積的財富愈多。

若不懂得如何設定理財預算,坊間有很多儲錢法則可供參考,當中最簡單的「十分之一法則」,是指將收入的十分之一存起來作為儲蓄,不許再隨意動用,待金錢存款到達一定水平後,就可以考慮抽出部分用於投資,開始學習錢搵錢。假設月薪兩萬元的小資族遵從「十分之一法則」,每月可以存下2,000元,一年就能夠存到2.4萬元。

若然嫌以上的方法太慢,想加速存錢,則可以調整存錢的比例,參考其他方式如「631法則」(收入的60%作生活開銷、30%作儲蓄、10%作風險規劃)、「50/30/20法則」(50%作必要支出、30%開銷、20%理財儲蓄)等,揀選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儲蓄,存到第一桶金後,再進行理財投資。

【2.沒有節流概念】

理財上,開源和節流總是相輔相乘,懂得如何開源之前,首要學會如何節流。香港的生活成本高昂,大眾習慣以消費為樂,因此,節省的第一步是要掌握金錢的流向。

利用每日記帳的方式檢視自己生活中每一筆帳目,將支出分為想要與必要,避免衝動消費,從想要的項目中縮減開支,這樣做便能夠存下資金。

【3.不懂開源創富】

不過,光靠存錢不能夠讓你達致財務自由,還要學會開源才行。開源是財富增長的關鍵,亦即是說在儲蓄以外尋找其他的收入途徑。

一份穩定的工作能夠為你帶來收入,升職與加薪固然能夠令儲蓄提升,惟環球通脹升溫,人工加幅未必能追上通脹,儲蓄和投資回報的實質價值亦遭削弱,長遠令個人購買力下降。

【4.混淆理財投資】

中國人對錢財向來特別敏感,關係愈好的就愈不敢談,即使是家人間都甚少講錢,生怕「講錢傷感情」。因此,相對於其他知識,人們在理財學習方面較遲起步,而大多數人都需要靠自己學習,難免會產生誤解。

我們常常說理財投資,其實兩者是有區別的。理財是一生的事情,透過收入、支出及風險管理等規劃,助你完成某個階段性的目標,達致財務自由。而投資是一個相對短期的行為,着重的是眼前收益,透過分析、評估將資金投入有所預期的標的上,將資產變得更多。

【5.買股當作賭博】

理性投資是需要進行分析的,買入股票之前,投資者是需要下工夫評估狀況和風險,選出股價合理、又會賺錢的好股票才下注。

然而,不少人卻在此時墮入投資變投機的陷阱,幻想一夜致富,完全不在乎公司營運的好壞,猶如賭博般蒙着眼入市,每天只是盯着股價上落炒賣獲利,最終很可能會賠光身家。

投資有賺有蝕,想達到目的理財目標,首要做好資金分配,劃分好儲蓄、投資、開支等比例。投資新手務必量力而為,選擇適合自己能力及預期回報的投資工具,留意相關風險。

【6.想跟風搵快錢】

金融市場充滿搵快錢的誘惑,就以近年火熱的比特幣來說,據悉有外國投資者耗盡一生積蓄投資比特幣,隨着價格暴漲,結果令他迅速成為富豪。這種賺錢個案比比皆是,自然吸引到不少投資者躍躍欲試,說不定,自己也能夠在短時間內賺夠錢退休。

不過,上述已提及投資理財是一項漫長的工作,選擇投資產品前應了解特性、運作機制及風險,做好風險管控,當然可以小博大,但切勿胡亂跟風投資,更重要的是,避免過度利用「搵快錢」心態來進行理財規劃,隨時因小失大。

【7.忽略止賺止蝕】

投資想賺錢,最理所當然是低買高賣,惟市場會受外圍因素影響而起起伏伏。舉例說,俄羅斯和烏克蘭戰爭自開打以來,全球股市陷入震盪,引發原油、天然氣等能源價格及穀物價格揚升,金融市場一夜變天,實在令投資者始料不及。

在股市異常波動及羊群心理下,投資者很容易受情緒所驅動,造成投資判斷偏差,作出非理性投資。因此,入市訂下清晰的止賺止蝕策略,有助作出較理性決策,可鎖定利潤或減低損失。

【8.衝動借錢入市】

全球超低息環境下,現金存放於銀行幾近零息,彈藥不足者或會考慮借錢投資,期望槓桿效應使投資回報倍大。

以小博大增加回報的同時,意味着承擔風險也加大。借錢需要支付利息,投資者借款前宜先審視自己的還款能力,看看是否在自己的可承受範圍之內。

事實上,不少人都會高估自己的投資眼光,總認為可以捕捉到股票升勢,足以支付貸款利息。不過,很多時卻事與願違,心理只想着贏錢,從來沒有輸錢的心理準備,財富未有增值之餘,更可能得不償失。

【9.不懂投資自己】

投資在金融市場總會有虧本的可能性,而最劃算且沒有風險的投資,必定是投資自己的腦袋。人類無知的行為乃最大風險,一個人腦袋中的知識累積得愈多,閱歷愈豐富,就更有能力在利弊間作出正確的判斷,有助抓緊機會。

以揀股作例子,當你愈有能力去理解一家公司的業務,懂得分析其盈利能力、營運能力等,就更有能力選擇到一家前景亮麗的公司,投資賺錢的可能性將提升。

「股神」巴菲特曾說過,「最好的投資,就是投資你自己」,而其中一個令他致富的小習慣,就是每天看500頁的書,讓知識如利息般累積。當然,透過上課進修、學習新技能等同樣能夠自我增值,擴闊眼光,增強判斷力。

【10.盲從專家意見】

市面上有各式學習投資理財的渠道,除了書籍以外,還包括財經節目、影片等,一般都會邀請專家分享對大市、個股的看法,部分人會視他們為明燈。

的確,被稱為專家的人,可能是在金融機構擔任要職,有較豐富的實戰經驗,對走勢分析、策略應用等較熟練。不過,專家判斷不會次次準確,也不一定「包賺錢」。投資者切勿盲從專家所言,意見可作參考,惟作出投資決定時應以個人判斷及經驗去實行。

說到底,理財投資屬於個人行為,個人投資只有自己可以負責。因此,進行理財規劃前應該做好準備,俗語有雲,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